第7章 第7章
A+ A-

何尊现在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取得崇祯的信任。

“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

这是《明史》对崇祯的评价。

性格多疑,刚愎自用是崇祯最大的性格特点。

体现在要用一个人时任其所为,不加约束,不信任时又弃之如敝履。

实际上明末能吏猛将都有。

不过在崇祯的自信操作下死的死,贬的贬,最后只留下一群庸庸之辈。

崇祯在位十七年,内阁首辅换了19个,兵部尚书换了17个,内阁大学士换了50个,要知道在明朝两百多年间,内阁大学士总数也就160多个……

死在崇祯手里的首辅、总督、巡抚人数也有两位数。

由此可见一斑!

要取得崇祯的信任可太难了,或许可以从崇祯心里最在意的那个点出发。

崇祯最在意的是什么?

他最想要的就是光复中兴,重复大明往日荣光,而这一点也是和穿越过来何尊的目的不谋而合。

………

“公子,您快来看一下,我在后面田地里发现了一窝田鼠!”

随从阿虎兴高采烈地跑到何尊窗外喊道。

正在思考中的何尊思绪也被打乱。

“田鼠?在哪?”

“就在我们院落后面那块田地里!”

以前的大户人家院落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作为侯爵府的旧宅,布局肯定也不小,达到了五进五出。

三进三出是最常见的标准格局,可以算得上是富足家庭。

三进以内的都是普通人家。

而五进、七进那就是王侯将相之类的专享了。

在院落的后面,是侯爵府的封地,约有百亩大。

平时也会种些农作物,主要是周管家帮忙看护。

“公子,您也来了,小心这边泥地脏。”

周管家看到何尊也是问好并善意提醒。

他昨晚从随从阿虎那里打听到,自己家小主子可能要在此小住一段时间。

所以他一大早就在田地里犁作,想种些应季的果蔬作物。

“周伯,平时这些田地我们都会种些什么?”

何尊平时管周管家叫周伯。

周管家在侯爵府上上下下伺候了二十多年,也当得起这个称呼。

“公子,我们平时会种些小麦,作为主粮,还有葡萄苹果这些水果。”

“对了,我们今年还种一些西番麦。”

西番麦?

何尊突然听到一个闻所未闻的名称,甚感诧异。

“西番麦,这是什么东西?”

“这个东西也是近几年才流行开来的,产量高,又长得快,对了,还有人把它叫做苞谷,苞米。”

“莫非就是玉米?”

“玉米?老奴没听说这个词,公子,您看,就是那片田地里的,现在刚开穗,再过个把月就可以有收获了。”

何尊循着周伯的眼光望去。

只见不远处有一块绿地,是一根根细细禾杆,上面还挂着金黄丝状穗,大片的叶片。

果然就是玉米!

玉米这东西其实早就传入中国了,只不过刚开始种的人少,都是作为稀奇物供应给士绅贵族们的。

因为又是由外国传入,所以普通老百姓把它称为西番麦也不足为奇。

番和夷一直以来都是华夏对外族的称呼,还有番薯番茄什么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大胡营都有多少家农户种这个玉米呢?”

“这个东西是新鲜玩意,种的人不多,大胡营共有七十二户人家,大概也就是三五家会种公子说的那个玉……玉米。”

“那现在大家种的农作物都有哪些?”

“公子,现在大家种的主要都是小麦,大豆,粳稻这些,不过由于近年来京畿旱情严重,收成都不太好!”

何尊面带忧色问道:“这个欠收情况持续多久了?”

“已经有至少两年了,这几年天气逐渐变冷,今年尤甚,而从今年开始几乎就没有降雨了,好多田地都晒裂了,听说畿辅那些地方更严重!”

旱灾,压垮崇祯政权的最大天灾!

朱由检一开局就遇上了连年大旱,并差不多持续到明朝最终垮台。

而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就是陕西!

快递小哥李自成就是从那里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最终率百万农民军,踏入京师,亲手为大明钉上了最后一根镇魂钉。

明朝不是没有机会,也曾经成功招抚张献忠,将李闯剿得只剩几十人。

但后者逃脱后登高一呼,又可以迅速招揽几十万流民。

最终打进了京城,又闯进了皇宫!

原因何在?

根源就在于百姓已经到了不得不反的地步!

不反则饿死,反了还能寻得一线生机,大部分人都会毅然决然地选择造反。

远离陕西的京畿情况都如此严重,更不要说记入史册的陕西旱灾了。

何尊不由得有些担忧。

“大胡营这里的旱情严重吗?”

“目前还好,大家都是用井渠灌溉,现在的影响还不会太明显。”

“现在大家种地和平时用水这些还能维持吗?”

“也就刚刚够用,不过看起来也撑不了多久了,水位在连年降低啊!”

周伯边说边露出愁眉。

井渠又叫“坎儿井”,从西汉时期就已经被聪明的劳动人民利用。

其由竖井、地下渠道、地上渠道和储水池组成,是一种很高效的地下水利用方式。

但地下水来源于哪?

也是天上降水后汇入地底形成的,久旱之下,再多的地下水储蓄也会被农业灌溉和居民用水用光。

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这自然难不倒穿越而来的何尊。

在人工智能一百号休眠前即在其大脑留下了各种农业、工业等各方面的知识。

现在的何尊脑子就是一本贯通古今中西的百科全书!

何尊很快就从自己充满知识的脑海里搜寻到一种适用的技能。

自己那个时代有一种技术叫精量滴灌。

此方法就是通过管道将每一滴水都输送作物根系,减少百分之九十的途中损耗,从而实现水资源的最高效利用。

而水管,中国早就有了。

那时的水管叫做渴乌,在农田灌溉中就经常使用。

“周伯,你去找一些曲管过来,我有大用!”

“阿虎,你去帮我找一把小刀!”

说干就干。

在何尊的安排下他们很快就把工具悉数找齐。

而这边何尊也是把各式长短不一的曲管组装起来,然后又用小刀将管上扎了几个细如针孔的小口。

看着这些奇怪的装备和辘轳、筒车那一些汲水工具连接起来,两人很快也看出了何尊的意图。

“我明白了,公子,你是想用这些管子把水从井渠直接弄到田地里!”

“公子太厉害了,以往我们用渠道灌田,还没流到农田就没了一大半了,这个方法好啊!”

“周伯,这个办法你可以传授给大胡营的乡亲们,天灾不可抗,但至少可以暂时缓解目前燃眉之急。”

“是,我这就去告诉乡亲们!”

周伯也是一脸兴奋之色,忙不迭地要将这个方法分享给村民们。

农业,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产业。

小农经济,也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

不同于其他朝,大明饥荒的原因是七分天灾,三分人祸。

概括起来就是天要灭大明!

何尊穿越过来是带着现代科技的,自然也包括在极端条件下如何保证物产的丰收。

不过他初来乍到,事先还得先考察一下,因地制宜。

比如说要种哪些耐旱作物,要勘探一下哪里有大量地下水,运用哪种高效的农业工具。

只能说任重而道远啊!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第1章 第2章 第2章 第3章 第3章 第4章 第4章 第5章 第5章 第6章 第6章 第7章 第7章 第8章 第8章 第9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40章 第41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45章 第46章 第46章 第47章 第47章 第48章 第48章 第49章 第49章 第50章 第50章 第51章 第51章 第52章 第52章 第53章 第53章 第54章 第54章 第55章 第55章 第56章 第56章 第57章 第57章 第58章 第58章 第59章 第59章 第60章 第60章 第61章 第61章 第62章 第62章 第63章 第63章 第64章 第64章 第65章 第65章 第66章 第66章 第67章 第67章 第68章 第68章 第69章 第69章 第70章 第70章 第71章 第71章 第72章 第72章 第73章 第73章 第74章 第74章 第75章 第75章 第76章 第76章 第77章 第77章 第78章 第78章 第79章 第79章 第80章 第80章 第81章 第81章 第82章 第82章 第83章 第83章 第84章 第84章 第85章 第85章 第86章 第86章 第87章 第87章 第88章 第88章 第89章 第89章 第90章 第90章 第91章 第91章 第92章 第92章 第93章 第93章 第94章 第94章 第95章 第95章 第96章 第96章 第97章 第97章 第98章 第98章 第99章 第99章 第100章 第100章 第101章 第101章 第102章 第102章 第103章 第103章 第104章 第104章 第105章 第105章 第106章 第106章 第107章 第107章 第108章 第108章 第109章 第109章 第110章 第110章 第111章 第111章 第112章 第112章 第113章 第113章 第114章 第114章 第115章 第115章 第116章 第116章 第117章 第117章 第118章 第118章 第119章 第119章 第120章 第120章 第121章 第121章 第122章 第122章 第123章 第123章 第124章 第124章 第125章 第125章 第126章 第12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