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二回 看戏文从小立志 油灯下聆听教诲
A+ A-

第二回 看戏文从小立志 油灯下聆听教诲

且说这大孔寨地处渭北偏僻一隅,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但民风淳朴,村民除整日瞅着老天爷的脸色吃饭穿衣艰难度日以外,并无多少喜好,唯独对秦人唱了多少朝代的秦腔,有着百看不烦、百听不厌的嗜好,甚至到了难以割舍的如痴如醉的地步。

许多在田间劳作的人们,一边劳作一边也能吼上几板秦腔戏。

清晨乡民们扛着锄头下地干活的时候,会唱:“清早间奔大街前去卖画……”,车把式坐在车辕上,扬起鞭子,会唱:“有为王打坐在长安地面……”,犁地的时候,一边吆喝牲口、边扶着犁,喊一声“得起”,叫一声“万岁”,然后唱起:“狂风儿吹动了长江浪……”,连拉犁的牛听到吼声,也会竖起耳朵,甩开尾巴,加快了步伐。干完活回家的路上,你能听到“日出东方落在西,早晚勤劳不停息……”。

晚上,远处会传来“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的吼声。妇女在家做饭、做针线时,也会口不离曲子,大段大段的哼唱《三娘教子》《探窑》《女起解》。

有一年,县里的戏班子,名角儿到大孔寨演戏,附近十里八村的人们听到消息以后,都来看戏,三姑姑四姨姨,穿红的、戴绿的、骑驴的、跨马的、坐轿的,成群结队地走在看戏的路上,有的边说边笑,有的急急忙忙赶往戏院里,想抢占到一个最佳的位置。

这大孔寨的戏楼,与别处的戏楼不一样,建在东北、西南走向的斜斜街道的中间,坐南面北,挡住了北去南往的去路,是大孔寨一景。这座戏楼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设计者把戏台子下面设计成空的,因此人们把这一特殊景观称作空空戏楼,平时人们赶着车辆牲口在下面正常行走,因而也叫穿心戏楼。唱大戏的时候,把台面用木板搭起来,进行演出,这在陕西乃至西北都是独一无二的。

靠近戏楼路边生长着一株皂角树,已经有几百年了,树干有两三人合抱之粗,树身上有个大疙瘩,每逢演戏,小儿们经常坐在树上观看。树冠茂盛硕大,夏季人们常在下面乘凉。

看戏的时候,村里家家掩门,户户上锁,戏楼下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未开戏前,台子下谈论的是年时、牲口、庄稼、收成,“铛!铛!咚!咚!”锣鼓家伙一响,戏就开始了。

台子下立即静下来。

戏场北高南低,戏台又高达五六尺。

男人们站在下面,有的双手下垂,有的双手拢着,有的双手叉腰,也有双手背着,人人挺直着腰板,个个高仰着头往台上瞅,侧着双耳仔细听,女人们端个凳子,悠闲地坐在后面,看拿着针线,纳着鞋底鞋帮,一边做一边看。

烧醪糟的,炸油糕的,铲甑糕的,卖瓜子、琼锅糖的,卖花生核桃的,啥吃的都有,依次分布在场子外围,看戏,做生意两不误。已经朦朦胧胧懂事的唐哼囔,搬个凳子,随母亲来到戏园子,坐在偏后一点的地方寻个位置观看。

小孩们看戏是看热闹,浪哩转哩玩哩逛哩,看的是化妆、服装、动作。什么妖婆脸上有蝎子,家法是个木棍子,周瑜身上背旗子,穆桂英头上有翎子,平贵是个叫花子。好人坏人脸上分,文臣武将衣有别,官员百姓看头顶,穷汉公子鞋不同。

一天看的是《镇台念书》与《三娘教子》,唐陈氏边看戏边指教儿子,要好好念书,要听大人的话,将来要为唐家争气。

哼囔最爱看的戏是皮影戏,“灯下敷衍千古事,影钟情舞鼓乐声”, 皮影戏《捉改名》,这出戏他看了多次。他虽然识字不多,的记性却好,悟性很高。把王改名教训恶衙役,惩治狗尾巴,怒除肉铺霸,巧断赎地案,智审白羊皮的惩强扶弱的事迹述说的一清二楚。

王改名,清道光年间有名的刀客,蒲城县原任彦王村人,幼时其母被恶人霸占,长大以后,获悉此情,手刃仇人,报了父仇,自此亡命天涯,奔走四方,成为县南刀客的首领。他长期带领一批拜把子兄弟,驻扎在卤泊滩南井家堡,经常为百姓解决纠纷,邻里闹事他出面调解,三言两语让争议双方心服口服,评判公允,所以当地百姓称为“南县里”,而把县城的官府称为“北县里”,有事宁去南县里,而不去北县里。

官府也组织了多次对王改名的围剿行动,因为有百姓的支持,他多次都提前得到了讯息,躲过劫难。最后官府收买了他的一个部属,终被**出卖,他与部分部属陷入官府的重围之中,为了减少部属的无辜牺牲,王改名挺身而出,胳膊下面夹了两尊土炮,向指挥捉拿他的县令扔去,一炮过去就把县令的座轿顶子轰塌了,然后他扔掉另一个土炮,哈哈一笑,爽朗地对县令道:“一切罪过,我一人担当,放过他们。”然后束手就擒,在审讯大堂,他大义凛然,历数官府罪行。后被官府以扰乱社会秩序,抢劫民财而处死。

蒲城民间至今仍有“王改名炮轰县令”的故事流传。乡人为了纪念他,还专门编写了皮影戏《捉改名》。王改名的侠客壮举,在唐哼囔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埋下了行侠仗义的种子。他决心仿效王改名,做一个刀客游侠,行侠仗义,为百姓抱打不平、伸张正义,做一番除暴安良,抑恶扬善的事业。

唐陈氏母子俩相依为命,白天在地里劳作,时常带上哼囔。晚上,唐陈氏经常纺线,缠线,拐线。嗡嗡嘤嘤的声响便随着她手摇的快慢飘向静静的院落。她嘴里哼着莫名的曲儿,有腔没调的。那年代,穿的、盖的,都靠自家地里种的棉花来做的。

唐陈氏把所摘的棉花,拿到集市上轧去棉籽,然后弹下,带回家里,她把弹好的棉花,用手撕下一块,放在一块小木板上,用手铺开,然后一只手捏着高粱芯子,放在铺平的棉花上,一只手往回一按,来回一搓,一根花捻子就搓成了,大约搓下二三十根,取一根把其花捻子绑成一把。几把棉花捻子放在一个布包里。

然后抽空进行纺线。只见她一只手捏着花捻子,一只手摇着纺车,随着纺车的转动,棉线从左手指头缝里慢慢地抽出,拉扯长,达到三四尺左右的时候,右手将车把向左一回转,左手的线条就缠在纺车的锭子上,约莫一个钟头,一个棉花穗子就纺成了。纺的线有的捻成线,合成绳子做鞋用。有的准备织布,她把织布的线用拐子拐成线团,把线团放在热水锅里用面糊一桨,晾晒干了,然后把线团放在线轮上用纺车带动筒架架,打成缠线的筒,然后再经线(布),搭上织布机子织成土布。又用颜色把土布染成需要的颜色布。经过多道工序,最后才缝成衣服,做成被子,褥子。这些工序,她都能熟练地做下来。

她家里炕头放个纺车,哼囔睡觉时她在纺线,若是纺起线来,车子常常连夜转。很少歇息。纺车的手把,由于长时间的摇动,被磨下半指深的痕迹。用手一摸,很光滑。平常,她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线板、活笸篮,放在随手能拿到的地方,一有空闲时间就拿起做针线活。

大孔寨西面不远处有座大山,--武当山,顶上有座无量殿,供奉了一尊神,百姓称为“无量爷”。三月的一天,哼囔与几个少年好友去西边山上,游览无量殿,原来无量殿是一座巍峨的明代建筑,雄居于岳王山巅。他们站在殿前眺望四野,真的是一览无余,气象万千,数十里内的村庄,田陌,道路历历在目。

他们又看了岳王洞,这是一条天然洞窟,由于洞太深,有些阴森,他们没有进去。

从无量殿回来,走到西埝村东头,他们看到路边一座高大的碑子,一个穿着长袍短褂的年轻人在碑子前,肃穆站立,眼看碑文。他们好奇地走到那人跟前,一看原来是邻村长期在外的唐先生,这次专门回来祭祖的,人们称他大识字家。

春郎问唐先生:“唐先生,这是谁家的?修得这么气派。”

唐先生说:“这是唐家的,叫贞节碑,是纪念一位唐氏兴家先祖田氏的。”

哼囔说:“先生能给我们说一下这个先祖的事情吗?”

唐先生点了一下头,他指着碑室之内正面镶嵌着“圣旨”二字说:“这是皇帝批的,是皇帝对田氏的褒奖,这是一种特殊的荣誉。”这是皇帝命令提督陕西学院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加三级姓樊的大官为唐彦兴之妻田孺人额赐的节孝碑。伙伴们仰着头听着,接着向小伙伴们说起了贞节碑的来历。

清朝咸丰年间,十来户唐姓住在这里。有一户人家,起了个名字叫彦兴,与妻子田氏守着先人留下的五十亩地,勤俭过日子。婚后几年,连生三子,彦兴常年在田间劳作田亩,他深知“人勤地不懒”的治家道理,向土地要吃的、穿的。冬九农闲时间,赶着一辆单套车,起三更,睡半夜,拉运煤炭,挣些银钱,补贴家用。田氏在家抚育儿女,处理家务,昼夜耕织,辛勤劳作,日子虽不富裕,也勉强能维持生计。

他的西邻居却是个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屋舍豪华,地亩数顷,骡马成群。但是几个子弟及下人却待人傲慢,对人有点横蛮,在人前狐假虎威,背地里常做些不太仁义的事情。

有一年冬天夜里,彦兴赶车回家停车时一时疏忽,车尾后辕越过界墙一尺有余。第二天清晨,牵牲口准备套车,发现车尾被人锯掉了,当时气得三魂生烟,七魄冒火,知道是邻居所为,就闯入邻家里论理,问邻居:“为什么锯掉我的车尾巴。”

邻居说:“我锯的是我家门上的。”言下之意,你车尾越过墙界,我就该锯。你一言,我一语,吵来吵去没有结果。由于人家人多势众,自己势力单薄,打又打不过,骂又不顶用。一来二去,年轻轻的,竟然气愤不过,怄气在心,不几年,带着无法诉说的怨恨过早地离开人世。

听到这儿,哼囔的小手攥成了拳头,脸上显示出不平的表情。唐先生看见了又说:“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啊。”唐先生又继续讲下去。

家里突然没有了顶梁柱子,田氏一个女人家带着几个孩子,日子不好过,一天不如一天。族里有人乘人之危密谋卖掉田氏,撵走小儿,吞掉田产庄子。田氏闻言,欲哭无泪,实在无法可想,想一死了之,但是丢不下几个年幼的孩子,万分无奈,只有走回娘家一条路了。

她拿定主意,卖掉耕牛田地,锁好大门,告别了左邻右舍。可怜天下父母心,娘家父母收留了苦命的女儿。田氏暗下决心,一定要抚子**,振兴家业,以慰亡夫在天之灵。她深知处人篱下的苦衷,时时处处操心劳力,决不让父母为难。做好娘家农活,家里人员穿戴,还抽空为别人家织布纺线洗浆衣服,挣点零钱补贴家用,几个儿子也很争气,**以后,给人扛长工,打短工,一年四季,劳作不停。经过几年打拼,兄弟几个,重操父业,拴了一辆大车,拉运起了货物,搞起了长途贩运,生意越做越大,到同治年间,积蓄了可观的钱财。

讲到这里唐先生又说:“这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做人要有志气,不能被艰难困苦吓倒,面对困难,要有勇气,迎难而上,百折不饶,才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闯出一片天地来。”看着几个少年专心致志的听讲,唐先生又继续说。

田氏母子决定返回老家。光绪年间,三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村民外逃,十室九空,西邻家由于为富不仁,已经家道中落,后继乏人,于是就贱卖家业。田氏母子没有放弃这种机会,将西邻家三百多亩地,五院房产,收买了过来,又在对面购买多处空院子,大兴土木,修建了多处庄园。接着经营多种农副加工生意,挂面坊、豆腐坊、油坊。由于经营有方,童叟不欺,生意越来越兴盛,收入十分可观,人丁更是兴旺,四世同堂。

说到这里,唐先生耐心地开导眼前几个少年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就是这样,打墙的椽板上下翻。田氏历经磨难,面临家破人亡的境地。危难时刻,自强不息,含辛茹苦,养儿**,坚持贞洁,矢志不渝,终于使得家业振兴,人丁兴旺,子孙繁衍。为了纪念这位劳苦功高的先祖,后人修了这座贞节碑以示怀念。”

听完这个故事,哼囔他们告别唐先生回去了。

回到家里,哼囔把听到的田氏兴家的故事向母亲说了。

唐陈氏听了说;“希望你能像故事中几个兄弟那样,争口气,过好日子,以告慰你父在天之灵。”

哼囔听了母亲的话,带着坚定的语气对母亲说:“孩儿记下了,定会勤俭持家,过好日子,重振唐氏家业的。”

母亲听了,点了点头,脸上显现一丝兴奋的微笑。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唐哼囔传奇》目录 第2章 写在《唐哼囔传奇》连载之际 第3章 第 一 回 继香火收养义子 襁褓中命悬一线/1 第4章 第二回 看戏文从小立志 油灯下聆听教诲 第5章 第三回 内外勾结拉人票 买枪雪恨刃仇敌 第6章 第四回 榆林城无功而返 潘家塬巧要药钱 第7章 第五回大孔街误伤人命 公堂上辩明是非 第8章 第六回 辫骡车喜迎淑女 设席面宴请亲朋 第9章 连载 第七回 庭院中戏耍夫妇 洞房里引逗新人 第10章 第八回 冯毅安纵兵扰民 乜旅长围剿除害 第11章 第九回 下涝池刘楠身亡 惩无赖唐哼囔入赘 第12章 第十回 击毙劫匪要骡子 抱打不平成人美 第13章 第十一回 遭抢劫放掉劫匪 要牲口教训小人 第14章 结识党人许维善,掩护躲难乔克英 第15章 第十三回 根据地郑公贩枪 国统区哼囔运药 第16章 比技艺枪打飞鸟 闯队部阻止拆庙 第17章 第十五回 侯石匠收养女儿 汪成仁别妇入伍 第18章 第十六回 驻秦岭割据一方赴山西抗击日寇 第19章 第十七回 韩团长跳车逃命 众勇士战场杀敌 第20章 十八回 回程家杏菊忧伤 自做媒媳妇进门 第21章 十九回 讲孝心放走杀手 敬慈母不畏权势 第22章 恤弱怜贫做善事 夫唱妇随说媳妇 第23章 第二十一回 震川狼草菅人命 钱保长以权欺人 第24章 第二十二回 震川狼烟馆过瘾 唐哼囔雪耻怨恨 第25章 第二十三回 高阳镇单身赴会 酒席上拒绝厚禄 第26章 第二十四回 麻福娃蒲城殉命 唐哼囔军区献艺 第27章 第二十五回 唐哼囔荆姚入伙 韩子芳掌控西南 第28章 第二十六回 许维善走访英雄 韩子芳被害家院 第29章 第二十七回 检查站首长被捕 车马店商量营救 第30章 第二十八回 老爷庙唐哼囔解人 根据地游侠辞行 第31章 第二十九回 车马店掩护玉成 热炕上述说武装 第32章 第三十一回 看守所密谋暴动 监牢里戴罪立功 第33章 第三十回 受布点担任镇副 开西门迎接解放 第34章 第三十二回 革命者接受改造 老朋友一视同仁 第35章 第三十三回 两夫人颐享天年 一碑文话尽终生